最近,英国和韩国又在中国人民喜迎新年的时候给咱们整了个大活:先是大英博物馆发了个“庆祝韩国农历新年”的推特;再是韩国一个大学教授向英超抗议,因为有些俱乐部发了“庆祝中国新年”的推特。
这些操作极大地满足了韩国人那敏感又脆弱的小心灵,却让我们感到了极大地冒犯。毕竟,这个蕞尔小国一而再、再而三地窃取、占有我们的文化,颇有一种癞蛤蟆糊脚面——不咬人还恶心的感觉。因此,我觉得很有必要好好扒一扒中国新年的来历,以及朝鲜半岛的历史典故。
众所周知,辛亥革命前我国的历法一直采用的是本土的农历。农历是一种阴阳历(绝不是简单的lunar year),即在修订过程中同时考虑了月球公转和地球公转两个维度(因而才有二十四节气和闰月的概念),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是,有关一年之首(即“元旦”)到底应该定在哪一天,却一直有所争议。
早在夏朝时,当时的夏历就已经将一月初一定为元旦日;后来的殷历和周历各有不同,秦朝时甚至以冬十月作为岁首。到了西汉,岁首再次被确定为正月初一,并且沿用至今。换言之,至迟在西汉,我国就已经形成了明确的、以正月初一为一年之首的惯例和传统。
那么彼时的朝鲜半岛在干什么呢?不好意思,此时的朝鲜是大汉的直属郡县。相传,殷商遗民箕子被周朝封为朝鲜侯,此后便世世代代定居在此。但是这是一笔糊涂账,到了秦末汉初,占据朝鲜半岛的就已经是燕地的亡命之徒卫满了。由于这里的三大部族:马韩、辰韩和弁韩都有韩字,因而卫满也就自称为“韩王”,“大韩民国”的“韩”的法统也正是由此肇始。
随着汉朝国力的增强,朝鲜也重新进入了统治者的视野。汉武帝时期的赫赫武功中,尽管北击匈奴最为人称道,但是平定朝鲜并设置辽东四郡也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当然,之所以后来没什么人提,可能也是因为收复朝鲜相比于破匈奴和征南粤实在太简单,不值一提而已。
此时的三韩,是什么样的文化水平呢?《三国志》里如此记载:“其俗少纲纪,国邑虽有主帅,邑落杂居,不能善相制御。……居处作草屋土室,形如冢,其户在上,举家共在中,无长幼男女之别。其葬有椁无棺,不知乘牛马,牛马尽於送死。”一句话,三韩当时的文明发展阶段大概就是氏族部落阶段,其所谓的“国邑”不过是一个个聚居的小部落而已。
此后,随着汉朝统治力的衰弱,对朝鲜半岛甚至辽东半岛的控制也在逐步收缩。等到了汉末天下大乱的时候,为了避祸,大量中原百姓也借海路或陆路流入三韩,他们为朝鲜半岛带来了大陆的先进文化,也获得了这里的一手资料,为日后中原王朝再一次的攻略辽东奠定了基础。
待到中原大定后,扩张的剑锋也就再次指向了朝鲜半岛。建安年间,割据辽东的公孙氏设置了带方郡,专门负责处理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的事务。公孙氏被司马懿灭掉后,景初二年(公元238年),魏明帝曹叡派刘昕、鲜于嗣东渡半岛,接任了带方、乐浪二郡郡守(辖区均在鸭绿江一线),算是宣示了对该地的主权。
两位太守来到半岛后,先是给诸部落的首领赏赐了一些衣服布帛,随后便按照汉朝的旧有版图进行了重新勘定,把已经属于辰韩的八个“国”划归了乐浪郡。三韩人大为不满,对魏国展开反击,甚至斩杀了接任刘昕的带方太守。曹魏方面大怒,对三韩展开报复,以二郡之兵消灭了整个三韩(“二郡遂灭韩”)。
说了这么多,只想说明一个问题:当中华大地已经普遍进入封建文明的时候,朝鲜半岛可能还没完全脱离茹毛饮血阶段。至于他们引以为自己祖先的高句丽,更和他们没有半毛钱关系(高句丽的大本营一直在中国东北,反倒是时不时南下欺负一下三韩)。这个民族偷了我们的高句丽,又准备偷我们的端午节、中秋节、新年,归根结底不过是一个没有任何本土文化的弱势民族的虚荣心作祟而已。
中国跟哪国的关系最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