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军历史上军官军衔是怎样设置的?“三等十衔”是何时开始实行的?
军官军衔等级设置,是军衔制的核心内容。各国军衔制度的不同,首先就在于军衔设置的不同。众所周知,我军于1955至1965年和1988年至今两次实行军衔制。而军官衔级设置的不同,也是这两次军衔制最主要的特点和区别。
军衔等级的设置,取决于各国军队的编制规模和历史传统等因素。我军1955年军官军衔等级设置,参考了苏联、朝鲜等国的军衔体系,并根据我国辛亥革命以来军衔发展情况,共设四等十四级,军官衔级较多,规格也很高,这一方面是因为当时我军规模大、编制层次多,另一方面取决于我军的历史条件。
我军许多高级军官经历过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几十年戎马生涯,南征北战,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特殊的贡献,国家应给予较高的荣誉;特别是一些战功卓著的开国元勋,授予高衔,也是众望所归。
因此在拟定军衔方案时,军衔等级设置规格很高,在上将衔之上还设有国家元帅、兵种元帅(后改为大将)两级。同时,参考苏联等国和我国历史上的经验,考虑给全国武装力量最高统帅授予最高一级军衔,因此又设了大元帅衔。
1955年军官军衔设四等十四级:
元帅二级: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元帅、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
将官四级:大将、上将、中将、少将;
校官四级:大校、上校、中校、少校;
尉官四级:大尉、上尉、中尉、少尉。
另外,在实行军衔制期间,为解决当时一大批副排级干部的军衔,又临时设置准尉一级,但并未正式列入军衔等级表。
1955年军官军衔肩章
1965年我军取消了军衔制,时隔23年之后,1988年我军重新实行军衔制。新的军衔等级方案也有较大调整。这是因为和上一次军衔制相比,情况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
首先,我军绝大多数现役军官没有经受过战争锻炼,军以下军官基本都是在和平条件下成长起来的,今后高级将领也不会再出现开国元勋们那样的特殊经历。
其次,和平年代军队员额压缩,编制等级减少。新军衔制实行时,已取消了兵团职、副排职和军、师、团的“准级”,军官职务等级已由1955年的21级减为15级。
因而军衔等级应当简化,规格不宜太高。邓小平同志当年亲口说过:“和平时期,军衔设到上将为止。”参照多数国家的军衔设置,决定不设大元帅、元帅、大将、大尉,平时最高军衔为上将。同时,考虑军委主要领导同志需要授予军衔时,其军衔等级与其他高级军官的军衔等级应有所区别,因此,在上将之上又设了一级上将,为最高军衔。这样,将官设四级:一级上将、上将、中将、少将;校官与1955年军衔制一样也设四级:大校、上校、中校、少校;尉官则比1955年军衔制减少大尉,设三级:上尉、中尉、少尉。军官军衔共设三等十一级。
如果说1955年军衔制是属于以苏联为代表的“东方型”军衔,那么1988年军衔制的三等十一级体系则更接近于以美英为代表的“西方型”军衔。不同的是美英等国设有准将一级,而我军在少将和上校之间是大校。这主要是由于我军师职干部数量多,如大多数授少将,将官人数就太多,如大多数授上校,则又偏低。设大校衔主要是使师职干部与团职干部在衔级上有所区别,又不致于过多的增加将官数量。
我军新的军衔制确定的军官军衔等级,与世界各主要国家的军衔制都不相同,深刻地反映了我国的国情军情,充分体现了和平时期军队建设的特点。
1988年军官军衔设三等十一级:
将官四级:一级上将、上将、中将、少将;
校官四级:大校、上校、中校、少校;
尉官三级:上尉、中尉、少尉。
1988年军官硬肩章
1988年军衔制实行后,经过几年的实践,于1994年又对军衔等级设置作了调整。1994年5月12日,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关于修改〈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军衔条例〉的决定》,取消了一级上将军衔。因为1988年军衔制从1988年首批授衔以来,一级上将军衔一直空缺。根据我军军官队伍的实际和目前处于和平时期的情况,军衔等级不宜太高,故取消了一级上将军衔,以上将为最高军衔等级。这样,军官军衔改为三等十级,并已实行27年之久。
根据新时代我军军官队伍建设的特点,新的军官军衔明确为“三等十衔”,即:将官设三级,最高为上将;校官设四级,上校和少将之间为大校,不设准将;尉官设三级。
新的军官军衔设三等十级:
将官三级:上将、中将、少将;
校官四级:大校、上校、中校、少校;
尉官三级:上尉、中尉、少尉。
以上就是关于军衔等级肩章排列图片(部队肩章级别排名顺序)的优质答案了,希望能够对广大用户有所帮助,若是大家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及其他内容的话,那么就请关注或收藏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