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了很多周围性面瘫的病人,有因吹冷风的,有因熬夜的,也有因牙痛的,也有因疱疹的,还有因血糖高的。总之,发病的原因各不相同。这期间有病人恢复后的喜悦,也有恢复不好的挫败。最近看到王居易教授治疗面瘫的体会,对面瘫这个病有了新的认识,也明白了一些病人效果不好的原因。
第一,在病变早期,一定要准确辨经选穴,这是治疗的关键。
在发病早期,如果病人说患侧乳突疼痛,那你一定要仔细察看经过乳突的经络是否存在异常。这是很多针灸医生最容易忽视的部分,而这却恰巧是本病前期治疗的关键。工作时间久了就容易思维僵化,这是很多医生都会犯的毛病。很多时候来了一个面瘫的病人,就会按照经验去治疗,实际上辨经取穴是针灸取效很重要的步骤。
如果病人太阳经出现异常,天柱穴一般就会有压痛。前段时间,治疗了一位本院退休的职工,他发病前外出旅游受风着凉后出现了左侧面瘫,来的时候乳突、天柱就明显压痛。如果病人太阳经连同少阳经都出现异常了,那就必须仔细察看乳突部的太阳经与少阳经,比较这两条经的异常,看完骨、风池、天柱、瘈脉、玉枕或脑空这些穴位是否有异常,少阳经病变的完骨、风池会有压痛。个别在督脉的风府、大椎也会有反应,这些都要仔细用手去摸。
治疗急性乳突炎症时以患侧乳突周围的腧穴为主,以求快速消除炎症,暂时不要针刺面部腧穴。但可以在太阳经的井穴处放血,“井主身热”,井穴放血通阳、消炎镇痛效果较好。如果病人有出汗、怕风等虚象,还可以针刺患侧太阳经的原穴,能够调整脏腑经络的虚实。如果有异常反应可考虑取太阳经头顶部的腧穴,取患侧通天、曲差等。属风寒性面瘫的,则可加灸大椎,大椎是三阳经和督脉的交会穴,灸这个穴位能够激发阳气、散寒解表。总之等乳突炎症消退后再针刺面部腧穴。
乳突是面神经核的起点部位,面神经核感受风寒或是风热后这个地方就会发炎。很多面瘫留下后遗症的病人多是由于医生忽视了乳突发炎的情况。乳突发炎无疑会造成面神经的营养障碍,使面神经核发生变性,从而导致面神经不可恢复。之前一个面瘫病人,发病前牙痛,来的时候乳突压痛明显,最后恢复的不是太好,也一直没弄明白其中的原因。现在回想起来可能就是病人乳突的炎症没有消退。所以乳突部的疼痛对医生认识面瘫的病机,特别是对早期病机的认识有较大帮助。
因此面神经麻痹的早期治疗一定要充分注意乳突部位是否有炎症存在。发病时间越短,恢复时间越快。发病时间越长,恢复就越困难。有乳突炎症的,先治急性炎症,改善面神经的营养状况,待疼痛消失或缓解后,再针刺面部腧穴。一般情况不容易遗留后遗症。
第二,对面神经麻痹的认识,不要只局限在阳明经,一定要认准病因、病机和治疗的时机。
面神经麻痹一般分两大类。
1.中枢性面神经麻痹。这类面瘫是由脑血管病导致面神经核以上至大脑皮层中枢间的损害造成的。面瘫发生在脑血管病变的对侧,常伴有面瘫同侧的肢体偏瘫。大多病人在脑血管病得到控制或是好转后,面瘫就能自我恢复。
2.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这类面瘫是针灸医生临床接触最多的,患侧整个面部表情肌瘫痪,不能皱眉、鼓腮,一般恢复时间较长,如果没能获得及时有效的治疗,2个月后仍没有恢复的,就会遗留后遗症,治疗起来就比较麻烦。
病因基本分两种:风寒和风热。一种是疲劳状态下容易感受风寒而发病,最常见的就是熬夜,另外一种是在病毒性感冒后发病,多是由于感受风热。
在治疗时先要细致诊察经络,为辨经、确认病位、病机提供重要的依据。也要分清楚疾病目前处于哪一个阶段,是急性期还是恢复期或是后遗症期。“急则治其标”,由于早期病邪重, 应该先祛邪——散寒或是清热;早期先治乳突部疼痛。恢复期乳突部疼痛消失以后再治局部面神经麻痹。
风寒导致的面瘫主要病变在太阳经,可以兼有少阳经。“太阳主开,主一身之表”,所以它能敏锐感知外界六气的细微变化,同时也是防止病邪侵入的第一道屏障。如果病人表虚,不能固表,汗出、怕风就易感受风寒,寒邪凝固本经之气血,病人就感觉头痛,同时面部僵硬感明显。风寒型面神经麻痹能牵连少阳经,因为当太阳经闭结之后,少阳经的疏泄能力也会受到影响,但病变部位仍主要在太阳经,因此治疗的重点仍以太阳经为主。
风热导致的周围性面瘫多为病毒感染,主要以手足阳明经为主,但也可能涉及少阳经和太阳经。现在很多医生只要是面瘫都进行抗病毒,这实在有失稳妥。根据“同气相求”的理论,风热病邪更容易停留在阳明经。因为病邪属热,病人患侧面部紧绷感不明显,多感觉松弛。病人早期有患侧乳突疼痛,应该取患侧反应最敏感的腧穴,像天柱、风池、玉枕、脑空等。虽然早期禁针面部,但可以浅刺额部的腧穴,如患侧头维、颔厌等。早期也可以在患侧商阳点刺放血,以清热解毒,这时适宜远端取穴,针刺患侧的合谷、曲池及足三里,手法刺激量在病人可耐受情况下可适当重些。恢复期则取面部腧穴针刺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