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可能是球迷们最不愿意回忆的一届比赛,毕竟,中国男篮在这届比赛中一场未胜,老将王治郅也的奥运会之旅也未能善始善终,邓华德和管理层的某些行为更是让我们至今无法释怀……
但在这一切的背后,我们依然不能忘记在这届大赛上熠熠生辉的两个名字:王仕鹏和易建联。
一、黄金一代同时处在巅峰的情景很难重现在本届奥运会开始前,外界甚至于国家队内部对球队的前景还是充满期待的,部分原因是:2010年的世锦赛,中国男篮虽然最终折戟于16强,但在多数比赛里能够和欧美强队战斗到最后一节。此番随着朱芳雨的回归,易立、丁锦辉等人的加入,中国男篮在理论上是能够提升自己水准的。
受到这种观点的影响,国家队主帅邓华德也没有把自己口中那个“应该去打冰球”(冰球防守时可以把人换下来)的希望之星放入12人名单,转而选择了张兆旭这种能在防守端起到一定作用的球员。从事后的角度看,当时外界和球队内部的这种看法是过于乐观的。
一方面,某些强队在2010年根本没有派出最强阵容参与比赛,到了级别更高的奥运会,各队基本是尽谴主力出战的。从外部环境看,这是非常不利于中国男篮发挥的。
另一方面,2010年世锦赛中中国队首发五虎同时在巅峰的情景是很难被延续下来的——孙悦在那之后的两年处在了无球可打的状态,只能借助于国家队集训来寻找状态;王治郅年事已高,想要维持两年前那个水准是非常困难的;刘炜也很难再现2010年生涯巅峰时的水准,他的职业生涯开始走下坡路了;朱芳雨虽然得以出战(2010年因为“伤病”缺席),但过多的伤病已经让他淡出了首发阵容……
下面,我们就不妨结合实战画面看看中国男篮的进攻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二、中国男篮还是一支极度依赖内线的球队简单点,那是一支进攻极度依赖易建联的球队。
尽管姚明早在那届奥运会开始前一年就已经宣布退役,中国男篮还是保持着姚明时代的进攻理念:把球交给内线,先从内线打起。而易建联确实也是当时中国男篮进攻最强的球员,球队让他到一侧去单挑是一种无可厚非的选择:
可相比于姚明,易建联的持球进攻能力还是有着一定差距的。他主攻的时候,很难像姚明那样到更深的位置,所以只能选择距离篮下更远的中距离跳投。像这种难度极高的跳投,易建联有时也能命中:
但事实上,这是一种性价比极低的出手方式。在某个准星极高的夜晚里,我们确实无法估量这种方式的上限——易建联首战打西班牙拿下30分,其实就有中距离准星极高的因素。
好消息是,易建联的运动能力是优于姚明的。至少在扛下大量球权的情况下,他会尝试着自己运球突破冲击篮下。那届比赛里,我们时常看到这种画面:
坏消息则是,后面的对手会在遇到中国男篮时,会重点防范易建联的这招。而且,随着比赛样本的增加,易建联在首战中的这种中距离准星是很难维系下去的。更为不幸的是,易建联在第三场小组赛中还不慎受伤,这直接导致了中国男篮在最后两场小组赛以溃败告终。
最好的易建联,却被命运无情地嘲弄着:上天没有赐予他100%健康的身体,更没有给他搭配一个健康的王治郅。
彼时的王治郅,已经很难在奥运会这种级别的比赛之中打太多的低位背身了,他会更加倾向于在远距离做一些跳投选择。这种方式固然可以起到减少身体对抗、发挥出王治郅身高优势的作用,但在本质上也是效率极低的出手方式(长两分):
但是请注意,当时的王治郅以低效的方式扛下这部分球权并非坏事。原因在于:把王治郅换成其他球员,球队的进攻只会更差。
三、其他内线球员对于进攻的负面效应第二场小组赛,邓华德把丁锦辉放入了先发阵容(应该是为了加强防守),名义上组成了一大四小的阵容。但是请注意,丁锦辉虽然是侧翼球员的体型,但其实三分球能力并不会比王治郅强。
这个回合里,中国队在另一侧的挡拆已经改变了对面防守阵型,刘炜的上提略慢,但总算给丁锦辉创造了一个小空位的机会。后者不投三分球转而选择了定点突破,随即被对方的协防干扰:
如果丁锦辉去打一些主攻呢?这个回合里,丁锦辉接到了易建联的手递手传球之后再次选择突破,然后结果还是这样子:
如果说丁锦辉在进攻端至少还掌握一点技能,那张兆旭掌握的技能只会更少。理论上说,张兆旭积极参与掩护,易建联站定点去投中距离会是一种缓解这种现象的方式,可现实完全不是这样。理由如下:
第一、中国男篮的挡拆手存在一定的缺陷。为了让战术打出更多的破坏力,中国队只能让最好的内线易建联去参与战术。于是,张兆旭就站在了一个极为尴尬的拖空间位置,而他自己的传球又存在问题:
第二、张兆旭自己又存在运动能力不佳和射术不好的问题。因此,他去参与战术只会让进攻更为生涩:
当然,中国队的挡拆效果不佳,更大的责任还是在外线球员身上。
四、陈江华是最好的外线持球手?前文已经提及,当时的刘炜已经没有了2010年时的状态。他打完挡拆的时候,时常在还没改变对方防守阵型就开始传球,这必然会让挡拆的价值大打折扣:
类似的问题,也发生在孙悦身上。下面这个回合成功的原因是,掩护完下顺的那名球员是易建联,底角的王仕鹏也及时上提带走了同侧的防守人:
但是,光靠这种方式其实是很难把根本问题解决的,挡拆手最应该具备的两项技能是持球投和突破终结,而传球的作用相对没有那么重要。此时,我们就想到了一个人:陈江华。至少在某些比赛里,我们是看到陈江华作为挡拆手所具备的技能。
这个回合里,西班牙队中锋并没有扩大自己的防区,陈江华随即用持球投回应:
这次和王治郅的一侧挡拆,陈江华轻松突入篮下完成得分:
初看之下,陈江华会是那届中国男篮的完美拼图。但上面两张图被人忽视的背后现象是:
第一、陈江华的持球投能力在大样本下并不出色。那场对阵西班牙的比赛可能有超常的因素存在,恐怕很难维系;
第二、要考虑对手的配置和临场发挥。西班牙在防守挡拆的时候,会采取一种相对保守的策略(毕竟有双中锋),他们的部分球员也确实存在注意力不够集中的因素。随着后续的对手采取更为激进的防守挡拆策略,陈江华打挡拆的价值就会下降。
而且,由于自己的体型偏小,陈江华在打挡拆时的突破终结会受到影响,他在那种环境之中可能也无法看到另一侧的队友。
这个回合里,陈江华既无法看到另一侧上提的朱芳雨,也无法在对方的干扰下完成得分:
陈江华的确是那支中国男篮之中速度最快的球员,但当时的他已经很难靠着自己的速度强行推动反击了。有他在场的时候,中国男篮的快攻频率并不会明显增加:
这个回合里,澳大利亚其实已经采取了换防,陈江华在无法把球交到易建联手里的情况下,选择了自己突破,然后这个回合就变成了王仕鹏在对方贴防下的高难度接球投(和王仕鹏自己没有往球场另一侧移动也有关):
五、只能是王仕鹏有了这么多铺垫,我们才会明白王仕鹏在那支国家队之中的作用。
由于挡拆手无法频繁改变对方阵型,球员必须在对方的贴防下完成接球跳投,而在那届比赛之中,只有王仕鹏能够做好这一点:
由于自己的运控技术不够好,王仕鹏打挡拆的价值也不高。但这个回合里,易建联手递手发起了进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王仕鹏的运控压力,帮助后者获得了持球投三分的机会:
王仕鹏会尝试着去打低位背身(尽量规避自己运控技术不好的问题),在要不到位置的情况下,王仕鹏转而去投了一个难度极高的被贴防下三分球:
邓华德在那个当时送了王仕鹏一个“Kobe Wang”的外号,绝非刻意吹捧自己的爱将。
六、荷戟彷徨但是,正如本文第一部分所常熟的那样,2010年首发五虎同时在巅峰的情景是无法再现的,2012年的中国男篮只不过靠易建联和王仕鹏两个人勉强撑起进攻的球队。一旦易建联也陷入伤病的困扰,中国男篮在进攻端就会雪上加霜。
“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这句诗,可能适用在当时的易建联和王仕鹏身上。
下期预告:12年奥运会回顾(下)
广告:羊城体育世界杯直播 2012中国男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