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4日,第五次汉学家文学翻译国际研讨会在贵阳开幕。来自英国、法国、日本等24个国家的38名翻译家,以及50多位国内著名作家,围绕“与中国文学携手同行”这一主题,共话中国文学发展。
本次研讨会为期两天,参会翻译家和作家们将围绕“一部作品的诞生:我的创作和生活”和“为什么选择翻译你?”两个话题进行交流研讨。在会场外,第五次汉学家文学翻译国际研讨会翻译作品展同步展出。此外,会议还举行了人民文学杂志外文版《路灯》推介会,贵州作家也将在会上介绍贵州省文学创作情况。会后,与会代表将前往黔东南等地进行文学采风,体验迤逦的民族风情和多彩的民族文化,汲取创作灵感。
8月14日上午,第五次汉学家文学翻译国际研讨会在美丽的花溪举行。此地风景旖旎、备受赞誉,因此被选为会议举办地,以期达到嘉宾们促膝深谈的目的。在开幕式当天,现场嘉宾大咖云集,而本报记者记录了部分嘉宾掠影——
最严谨:铁凝
铁凝,生于1957年,散文集《女人的白夜》获中国首届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永远有多远》获第二届鲁迅文学奖。
作为中国作家协会主席,铁凝的发言非常礼貌。她首先表达了对贵州的赞赏:“这里是贵州,一个拥有奇特地貌和壮美文化的省份,一个多民族和睦共居的多彩高原。这里也是贵州省会贵阳,它尽心守护自然生态之美,同时以开放之心,把自己打造成智慧城市。”
但在台下,她却因为身份原因无法私下接受记者采访。为此她三次欠身表示抱歉:“对不起,我此刻的言论代表了我的单位,但是我事先并未做准备。”记者表示理解以后,铁凝还再次表示歉意。
最“人气”:莫言
莫言一定是头号“粉丝杀手”。所到之处都被围堵着要签名而外,他还是“偶像的偶像”。
一位翻译家见到他,主动拿出微信添加好友,说希望能够翻译莫言的作品。对于已经被翻译成至少40种文字的莫言来说,这样的“待遇”习以为常。
不仅如此,莫言很受“巨无霸”作家的欢迎,余华、阿来、刘震云等老友见到莫言精心打扮了一番,穿了一件浅蓝色的西服过来,纷纷把他围在一圈。余华还仔细查看了这件西装,莫言得意地说:“这是我老家的百姓种的亚麻,他们现在都不种红高粱啦!”
最健谈:刘震云
刘震云无疑是一个健谈的人。在访谈中,一个问题问出去,他往往可以滔滔不绝地谈很多。尤其是谈到自己的作品,被20多个国家的翻译家翻译出来,他更是可以随口列举自己的作品名字。
在被问到早上出门早锻炼的细节,他更是像写小说一样,把细节描述得很清楚:“我早上会有跑两个小时步的习惯,到了花溪觉得特别凉快,别的地方都好热。今天有点特殊,在跑了一个半小时以后,看到莫言出来散步,我就和他走了40分钟。”
最耐心:贾平凹
贾平凹是当日的超级明星之一。凡是他所到之处必然被“围追堵截”,要签名的不一而足。为自己的供职单位要祝福的、为了自己家人要祝愿的很多,他都一一满足大家的心愿。他听说一位读者的外婆已经98岁,读过他所有的作品,很高兴地问“是真的吗?”接着就仔细询问老人的名字,郑重写下“德寿双高”表达祝福。
最“偶像”:韩少功
林恪是来自荷兰的翻译家,他在发言中说自己喜欢中文,就是读了韩少功的《爸爸爸》。而到了会议现场,有人说,韩少功在私下里的外号叫“韩嗲”,在湖北方言里,这是对长者的一种尊称。读者找韩少功签字,他也和颜悦色,尤其平易近人,“偶像”当之无愧。
在第一天的研讨会上,名家们讨论了两个重大问题,一个是方言的把握,一个是翻译的失真。
莫言在研讨会上说,好的应用方言、土语的写作者,一定对家乡的方言土语进行了驯化。“不是说原封不动,而是把它放在小说里面。通过驯化的方言、土语,可以被使用普通话的读者所接受和理解,那么我想,本身这是对汉语言的丰富和发展。”
莫言说曾经看过一本完全用苏州话写的小说,未经过训化的方言,对北方读书来说,简直是一头雾水。但也有一些作品,说鲁迅也有很多用到地方的方言,但不仅没有一头雾水,还会让人觉得眼前一亮。
“前几天翻报纸看到阿来的一段话,小说就是讲语言的,不论讲述的是现代的故事,还是历史的故事,最终体现到书里的还是语言,作家对语言的追求,永远是第一追求。”莫言认为,“所谓的与时俱进,所谓的反映现实,绝对不是记载的、记录性的、新闻性的,作家必须要有个性地、有自己鲜明特质地去讲故事。”
作家说
莫言
作家和翻译家之间就是语言的一种比较、搏斗,翻译家必须对自己要对翻译的作家,要对自己翻译的文本“吃透”,还要明白潜藏在文本背后的潜台词,这才有了翻译的前提。
我一直猜想,翻译家在工作的时候,也是很痛苦地在选择,面对一个翻译文本,怎么样从自己的母语仓库里面,寻找一个跟面对的文本最恰当的词汇,必定有一个最恰当的词,同时,肯定还有很多可应用的词,你完全可以从这些可以用的词里面选择。假如你费尽脑力终于确定了一个最准确、最贴切的词,那么,这样的翻译,累计起来,便是对作家最大的尊重,对文本最大的尊重。某些翻译家怀着强烈的创作欲望去改动原作者的文本,我个人觉得不太合适。如果有一种更高明的手段,将这位作家的文本翻译出最好的状态,放在你自己的母语中有着独具一格的魅力,那很不错。
麦家
因为大家从事中国文学翻译,所以虽然互相不认识,但我们总会在某个场合相遇。和你们在一起我很开心,我经常说,我就是从翻译文学开始写作的。我写作的起源来自翻译家,今天我的作品被广泛翻译到海外,也是仰仗各位翻译家,如果没有你们,我不会开始写作,我的作品只能止步国内。翻译家,是我人生中除了父母之外最尊敬的人群。
余华
我的四个英文翻译都是我“带”出来的。他们在翻译我之前几乎没有翻译过别人的作品。我和饭塚龙就是这样,他是世界上第一个翻译我作品的人,我们每隔两年见一次面,上次是我去日本见他。
现在我的书遇到一个问题,就是西班牙语体系国家互相不承认对方的翻译,因为“拉美大,西班牙小”,所以这也给翻译家造成一定的难题。
李敬泽
翻译是很重要的问题,一个准确的翻译应该是把一个作品的全部内容准确地传达过去,当然了,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是很复杂的现象。当他翻译中国作品的时候,现实的理解,决定了在多大程度上翻译准确。
翻译家说
郝幕天
德国
出版公司让我翻译《繁花》,但这需要钱和时间,书很厚,半年做不出来。后来他们就不要了。我觉得这本书的特点是上海话,上海话的语音给人特别的感觉,很难表达出来,翻译时如果这种感觉没表达出来就很可惜,这就是特别之处。翻译是很特殊的享受,很异国的,是想象不出来的东西,我非常地珍惜这种工作。
金泰成
韩国
为什么选择你?因为我需要你。在座的阿来的、西川兄的,我都翻译过。没有什么,因为韩国读者需要。西川兄的作品,我翻译过五部。翻译时,我就感叹,这个韩国作家写不出来。这并不是说韩国作家水平不行,而是各有味道。阿来的作品,也是另一种味道。通过西川老师的诗歌,我更了解北京这个城市。
作家的写作和翻译完全不一样,作家的写作是与现实的沟通,翻译的文本,却不能超越文本。说翻译是第二个创作,这是我不太喜欢的。在韩国最好卖的书是余华的,我都看过,翻译有问题。比如《兄弟》里的人名,就很容易让读者误解。另外《许三观卖血记》也很好卖,里面常常有“哎呀”这个词,这个词在中文里有高兴的、忧伤的、痛苦的意思,但在韩国,就被翻译成类似“哦”的意思。但这个书很好卖,这让人怀疑,翻译好是不是没有用。
我第一次参加汉学家翻译研讨会时就反映过,不要超越文本。因此,我非常不喜欢“翻译是第二次创作”这句话。
豹鹿
哥伦比亚
翻译理论大部分来自西方语言,这对于我们要把中文翻成西方语言是完全没用的,已经完全失去它的本来的味道。翻译需要悟性,不能完全把这种语言直接翻到译文,我非常喜欢中文,翻译肯定会丢失一些信息,达不到原文的表达方式,所以中文方面的书每天都要看。
我每天都很享受但同时也很头疼,在文学方面我们不完全理性,还有个人的情绪,不同的思考,这种情况下,特别是对西方的译者都有很大的挑战,这也是文学的好处。
记者:李韵
编辑:兆赫
审校:忻玖
签发:安辉
广告:羊城体育世界杯直播 阅读全文 发布于 2022-09-07 12:09:04 郝在西班牙说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