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的历史70年前,新中国刚成立那会儿,中国最关心最焦虑的事情有些啥?这个问题可能有一万种答案。
但在国事日程表的显眼位置,必然有一条河。
这条河,就是淮河。淮河
公元1194年,由于金国朝野腐败,无人修堤治水,黄河在阳武县(今河南原阳)决口,河水一路南侵,霸占淮河河道。这一世界罕见的河道侵夺事件,也叫黄河夺淮。黄河带来的大量泥沙使得河床淤塞,行洪不畅,在河的下游,今淮安、宿迁两市境内,诸多中小湖泊渐渐被阻塞的洪水连接起来,形成了一片千余平方公里的广阔水域——洪泽湖。▲洪泽湖,中国第四大淡水湖
而失去了入海口的淮河,也被迫在洪泽湖破堤南下,委委屈屈地投靠长江去了。
原本稳定的淮河水系出现紊乱,淮河近800年的泛滥史也就此拉开序幕:
每淮水盛时,西风激浪,白波如山,淮扬数百里中,公私惶惶,莫敢安枕者,数百年矣。1593年,淮河发生了有记载以来最恶劣的一次洪灾,史书是这么说的:
"水自西北来,奔腾澎湃,顷刻百余里,陆地丈许,庐舍田禾漂没罄尽,男妇婴儿,牛畜雉兔,累挂树间。""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淮河两岸成为我国自然灾害最频繁发生的区域。淮河两岸的人对洪水的印象可谓深刻,时至今日许多地方还管下地叫下湖。兴化垛田在湖荡沼泽地上用河泥堆积而成的小块农田▼
位于江苏省泰州市境内,已有超过600年历史
去种地的农民除了要扛上锄头还要撑上小船▼
新中国成立后的前两年,淮河流域接连发生特大洪水,良田浸没,房舍倾覆,民不聊生,新政府决心治理淮河。
1951年11月2日,在毛泽东、周恩来的大力推进下,艰苦卓绝的治淮工程拉开序幕。
▲1951年,超过50万人投入治淮工程,在没有机械工具的条件下,1.83亿立方米的土方在六个月内被移走——即每人每月挑运150吨泥土。图片来自《重建中国:城市规划三十年,1949-1979》
经过长达半个世纪的建设,如今的淮河已是一条高度治理的河流,洪泽湖以下形成了一河入江、四河入海的排洪布局。淮河入海水道与苏北灌溉总渠▼淮河入海水道与京杭大运河交汇处▼还入海口于淮河,数十代淮河人的期盼终于得以成真。
淮河主河道全景▼▲历史上,黄河曾屡屡侵犯淮河。发生于1194年的黄河全面侵占淮河中下游河道事件,结束了淮河两岸富足丰饶的黄金时代。1951年以后的三次大规模水利工程,使得淮河重新获得直接入海通道,淮河水系渐渐趋于稳定。如今,洪泽湖以下,以最先修筑的苏北灌溉总渠作为淮河主河道。
全长近1000公里的淮河,大部分缓缓流淌在广阔的平原之上,既无峡谷险滩,也少有风景名胜,人们对淮河的印象是模糊的。很多人提起淮河,就顺藤摸瓜般地想到秦淮河。然而,淮河在长江以北,秦淮河是长江南岸支流。被文人骚客反复吟唱的十里秦淮,其实与淮河并无关联。那么,淮河在哪里?在河南与湖北两省的交界处,有一座平均海拔500米左右的山脉——桐柏山。传说中,这里是盘古开天辟地后造化万物的地方。
桐柏山主峰太白顶,海拔1140米,孤峰耸立,超然远引,寺庙的撞钟声、僧人们虔诚的诵经声,在深山瀑泉里回荡。
太白顶云台禅寺▼▲位于桐柏县以西15公里处,横跨河南、湖北两省
太白顶山脊北侧的降水穿过树冠、草丛和碎石,在一条条沟壑中汇集成涓涓细流。
桐柏山中的溪流▼无数条经过青山滤洗的溪流,在山下一个叫淮源的镇子里融合成一条清明透澈的河。顾名思义,千里淮河便是在此开始了东流入海的征程。桐柏山下,淮河源头▼(摄影:图虫网@啵啵336)
当发源于青藏高原的长江、黄河阅尽万里河山,奔流至中国东部平原时,夹在它们中间的淮河,才在名不见经传的桐柏山下涌出第一股清流。
然而,这并不妨碍淮河水系迅速成长为中国七大水系之一。位于长江与黄河之间的大小数百条河流投入淮河的怀抱,造就了比想象的覆盖面积还要宽广的淮河流域。制图:地球旅客@孤城
▲淮河干流流经湖北、河南、安徽、江苏四省,流域涵盖山东省南部,最北端衔接泰山。总面积约27万平方公里,总人口为1.65亿人,平均人口密度为611人/km²,是全国平均人口密度的4.8倍,居各大江大河流域人口密度之首(数据来源:水利部官网,2014年9月)。通常,淮河以北、黄河以南被称为黄淮,淮河以南、长江以北被称为江淮。淮河主要流经豫、皖、苏三省。
跟淮河纠缠的洪水也和这三省的地势地形相关。
信阳市淮滨县洪河口以上属淮河上游,长360公里,地面落差174米。
洪河口至洪泽湖出口中渡属中游,长490公里,落差16米。
中渡到扬州三江营入江口为下游,长150公里,地面落差只有6米。
这样的地势,使得一旦暴雨来袭,上游的洪水将如猛虎般迅速落冲进中下游平原,并在平原之上四处溢漫。
而江淮地区的雨季总是犹有未尽的绵长,梅雨时节的50来天,能下完全年3/4的雨。淮河是多灾多难的一条河,它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有故事的一条河。
淮河流域,中华文明的扉页鼓钟将将,淮水汤汤。——《诗经·鼓钟》淮,刻在了三千年前的商朝甲骨文上,也流传在我国最早的诗集中。淮河,不知从何时起便被人们视为河神的居所而加以崇拜,并被尊为四渎之一。从淮安城穿过的淮河
当人类从茹毛饮血的洪荒时代苏醒,中国大地上的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最先萌生出各具特色的文明,而处于两者过渡带上的淮河流域也几乎在同一时期跨入文明的门槛。上古时代,黄河流域的炎黄部落结盟,一统中原。黄河文化开始以强势的姿态向南扩张,从那时起,淮河两岸就开始见证文明的碰撞与融合。
再以后,治水有功的大禹王,沿颍水南下,在淮河中游的涂山大会诸侯,中国第一个世袭制王朝——夏王朝确认建立。经历夏、商、周近1800年的融合发展,华夏文明逐渐成型。
鸟瞰涂山▼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空前剧烈,人们开动脑筋,为未来寻找出路。关于治国、处世、修身的各种思想流派竞相绽放,一度出现百家争鸣的宏大气象。
这一时期的思想交锋在淮河流域达到鼎盛,影响最为深远的儒家、法家、道家、墨家学派均创立、兴盛于此,包括先秦七子(孔子、孟子、荀子、墨子、老子、庄子、韩非子)在内的一大批思想家也大多生长于、活动于、成就于此。淮河流域成为中国古代思想家的摇篮,而滚滚不息的淮河,也成为中国社会和中华文明向前推进的重要引擎。
淮河,中国南北分界线公元前531年,齐国人晏子渡淮南下,出使楚国。面对楚国人的百般刁难,晏子巧妙应对。
在与楚灵王最后的辩论中,妙语连珠的晏子无意中开启了中国南北差异之争:
《晏子春秋》中他这样说: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演化到今天就是汤圆还是元宵、豆花是甜是咸、用不用搓澡巾等等一系列博大精深的理论。
在古人尚不明确淮河一带是中国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是一月份平均气温0℃等温线、是暖温带和亚热带分界线、是湿润地区和半湿润地区分界线的时候,就已经察觉出淮河南北两面自然风貌与生活习俗上的差异。
直到2400多年后的1908年,出生在淮河北岸的中国现代地理学先驱张相文才首次提出以秦岭—淮河作为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中国东部南北地理分界线▼在信息交互网高度发达的今天,地理分界线的意义已经越来越模糊。南北虽有地貌、风俗的不同,但大家对祖国的热爱都是一样一样的。
不过,也有一个例外。
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我国能源资源供应不足,要在尽可能节约的前提下为城市居民楼集中供暖,参考这一划分,南方人的冬天就这样悲伤地失去了暖气。
烽火硝烟里的淮河两种气候的交界处,也往往是战争最为频繁的区域。
一个很有代表性的例子,就是长城。
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划分出了农耕和游牧两种截然不同的文明,这两大文明水火不容,在长城沿线打了上千年。
而在农耕文明的内部,秦岭-淮河一线也面临同样的困扰。历史上,中原地区一旦有政权南北对峙的情形发生,大多选择以淮河为界,比如北魏与南齐,大金与南宋。两岸舟船各背驰,波浪交涉亦难为。只余鸥鹭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初入淮河[南宋]杨万里
长淮咫尺分南北,在刀光剑影的笼罩下,淮河变成了难以逾越的鸿沟。淮河上的舟船▼拍摄于安徽蚌埠(摄影©杨子健)
如果从轩辕黄帝大战蚩尤开始算起,齐鲁长勺之战、宋楚的泓水之战、晋楚城濮之战,楚汉垓下之战,曹袁官渡之战、前秦东晋淝水之战,大明王朝的靖难之战……
据统计,中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200余次战役,发生在淮河流域的就要占去1/4。除长城一线外,恐怕这是几千年来战乱最频繁的地区了。
夹在长江和黄河之间的淮河流域,水利丰盛,地势又平坦,这里就是一个浑然天成的防备储运体系。而邗沟、鸿沟、汴渠和京杭运河的先后开凿,又使得淮河成为链接长江水系和黄河水系的交通枢纽,无论南下还是北上,这里都是兵家要冲之地。
换个角度讲,淮河流域出枭雄也毫不意外,气候舒适并水土肥沃,原本该是安居乐业的好地方。但淮河层出的不穷水患、连绵不绝的战乱、以及南来北往的文化交融,让这里的民风尤其自由不羁。
很多人看到了南方的婉约,不知其背后实实在在为了生存而努力的人们,拼命的时候也是何等的洒脱无畏。
这种不甘的悲壮,使得淮河两岸的名门大族乃至布衣百姓,往往能在历史的转折点里,揭竿而起,奋勇犯上。
这一长串的名单,差不多就是半部中国战争史(以出场年代排序,不论地位):陈胜、吴广、项羽、刘邦、曹操、刘裕、李昪、黄巢、朱元璋、宋江、张乐行、袁世凯、周恩来……
难以舍离的淮河南方人口中的北方,北方人口中的南方,淮河两岸的人时常要面对这样的尴尬局面,但是这丝毫没有影响他们对淮河这一地理文化单元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地处南北分界线的淮河,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这里地域辽阔、水土肥厚、气候温润、四季分明,在没有水患和战乱的年代,每一个勤劳人都能靠自己的双手谋得一份殷实的生活。
兴化垛田除了耕种之外,还成了热门旅游目的地
江淮熟,天下足,在农业社会的时代,淮河流域是名副其实的天下之中。北宋思想家李靓曾这样评价:
当今天下根本在于江淮,天下无江淮不能以足用,江淮无天下自可以为国。然而,洪水和战争总是在人们猝不及防的时候来临,时不时就要失去家园的人们,在无奈中衍生了另一种如同吉普赛人的生活方式,那就是在流浪中以技艺讨生活。
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天南海北四处奔走的淮河人,始终放不下的是对故土的眷恋。日落淮河(摄影©杨子健)
如今,人们已无需担忧洪水和战争,但信息化时代的来临,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的转移,使得淮河几乎再度陷入失落,淮河流域亦一度沦为区域经济洼地。
2017年,淮河生态经济带进入国家发展战略。淮河将被建成中国第三条黄金出海水道,淮河流域也将被打造成继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之后的中国第四个经济增长极。一批现代化城市正在长成,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这片古老的土地还会再度发出闪耀世界的光芒。
蚌埠淮河两岸▼(摄影©杨子健)
历史的到来和远去,就像河水一样无声又富有生命的张力。
只是淮河包容的故事,更为激烈且惊心动魄。
淮河就像一个孩子一样,从最初的文静纯真,到后来的顽劣不羁,历经世事后终归淡泊,只是淮河用了几千年的时间来轮回这一场成长的洗礼。
人们回忆淮河,也记叙淮河。
因为没有哪一条河能跟淮河一样,当记录这条河的起起落落时,也就差不多写完了整个民族的历史。
……
文中提到了黄河、长江和长城,地球旅客都曾写下不少笔墨,要了解更多背景知识,请点击下方的文字链接▼
黄河的另一面
长江如何影响中国
我们都误解了长城
关注地球旅客,好文章不错过!原创作品,如需转载请联系我们各平台账号,搜索地球旅客⬇ 更多好文点击下方了解更多
这个问题可能有一万种答案。
但在国事日程表的显眼位置,必然有一条河。
这条河,就是淮河。 淮河 公元1194年,由于金国朝野腐败,无人修堤治水,黄河在阳武县(今河南原阳)决口,河水一路南侵,霸占淮河河道。 这一世界罕见的河道侵夺事件,也叫黄河夺淮。 黄河带来的大量泥沙使得河床淤塞,行洪不畅,在河的下游,今淮安、宿迁两市境内,诸多中小湖泊渐渐被阻塞的洪水连接起来,形成了一片千余平方公里的广阔水域——洪泽湖。 ▲洪泽湖,中国第四大淡水湖 而失去了入海口的淮河,也被迫在洪泽湖破堤南下,委委屈屈地投靠长江去了。 原本稳定的淮河水系出现紊乱,淮河近800年的泛滥史也就此拉开序幕: 每淮水盛时,西风激浪,白波如山,淮扬数百里中,公私惶惶,莫敢安枕者,数百年矣。 1593年,淮河发生了有记载以来最恶劣的一次洪灾,史书是这么说的: "水自西北来,奔腾澎湃,顷刻百余里,陆地丈许,庐舍田禾漂没罄尽,男妇婴儿,牛畜雉兔,累挂树间。" "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淮河两岸成为我国自然灾害最频繁发生的区域。 淮河两岸的人对洪水的印象可谓深刻,时至今日许多地方还管下地叫下湖。 兴化垛田 在湖荡沼泽地上用河泥堆积而成的小块农田▼ 位于江苏省泰州市境内,已有超过600年历史 去种地的农民除了要扛上锄头还要撑上小船▼ 新中国成立后的前两年,淮河流域接连发生特大洪水,良田浸没,房舍倾覆,民不聊生,新政府决心治理淮河。 1951年11月2日,在毛泽东、周恩来的大力推进下,艰苦卓绝的治淮工程拉开序幕。 ▲1951年,超过50万人投入治淮工程,在没有机械工具的条件下,1.83亿立方米的土方在六个月内被移走——即每人每月挑运150吨泥土。图片来自《重建中国:城市规划三十年,1949-1979》 经过长达半个世纪的建设,如今的淮河已是一条高度治理的河流,洪泽湖以下形成了一河入江、四河入海的排洪布局。 淮河入海水道与苏北灌溉总渠▼ 淮河入海水道与京杭大运河交汇处▼ 还入海口于淮河,数十代淮河人的期盼终于得以成真。 淮河主河道全景▼ ▲历史上,黄河曾屡屡侵犯淮河。发生于1194年的黄河全面侵占淮河中下游河道事件,结束了淮河两岸富足丰饶的黄金时代。1951年以后的三次大规模水利工程,使得淮河重新获得直接入海通道,淮河水系渐渐趋于稳定。如今,洪泽湖以下,以最先修筑的苏北灌溉总渠作为淮河主河道。 全长近1000公里的淮河,大部分缓缓流淌在广阔的平原之上,既无峡谷险滩,也少有风景名胜,人们对淮河的印象是模糊的。 很多人提起淮河,就顺藤摸瓜般地想到秦淮河。然而,淮河在长江以北,秦淮河是长江南岸支流。被文人骚客反复吟唱的十里秦淮,其实与淮河并无关联。 那么,淮河在哪里? 在河南与湖北两省的交界处,有一座平均海拔500米左右的山脉——桐柏山。 传说中,这里是盘古开天辟地后造化万物的地方。 桐柏山主峰太白顶,海拔1140米,孤峰耸立,超然远引,寺庙的撞钟声、僧人们虔诚的诵经声,在深山瀑泉里回荡。 太白顶云台禅寺▼ ▲位于桐柏县以西15公里处,横跨河南、湖北两省 太白顶山脊北侧的降水穿过树冠、草丛和碎石,在一条条沟壑中汇集成涓涓细流。 桐柏山中的溪流▼ 无数条经过青山滤洗的溪流,在山下一个叫淮源的镇子里融合成一条清明透澈的河。顾名思义,千里淮河便是在此开始了东流入海的征程。 桐柏山下,淮河源头▼ (摄影:图虫网@啵啵336) 当发源于青藏高原的长江、黄河阅尽万里河山,奔流至中国东部平原时,夹在它们中间的淮河,才在名不见经传的桐柏山下涌出第一股清流。 然而,这并不妨碍淮河水系迅速成长为中国七大水系之一。 位于长江与黄河之间的大小数百条河流投入淮河的怀抱,造就了比想象的覆盖面积还要宽广的淮河流域。 制图:地球旅客@孤城 ▲淮河干流流经湖北、河南、安徽、江苏四省,流域涵盖山东省南部,最北端衔接泰山。总面积约27万平方公里,总人口为1.65亿人,平均人口密度为611人/km²,是全国平均人口密度的4.8倍,居各大江大河流域人口密度之首(数据来源:水利部官网,2014年9月)。通常,淮河以北、黄河以南被称为黄淮,淮河以南、长江以北被称为江淮。 淮河主要流经豫、皖、苏三省。 跟淮河纠缠的洪水也和这三省的地势地形相关。 信阳市淮滨县洪河口以上属淮河上游,长360公里,地面落差174米。 洪河口至洪泽湖出口中渡属中游,长490公里,落差16米。 中渡到扬州三江营入江口为下游,长150公里,地面落差只有6米。 这样的地势,使得一旦暴雨来袭,上游的洪水将如猛虎般迅速落冲进中下游平原,并在平原之上四处溢漫。 而江淮地区的雨季总是犹有未尽的绵长,梅雨时节的50来天,能下完全年3/4的雨。淮河是多灾多难的一条河,它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有故事的一条河。 鼓钟将将,淮水汤汤。——《诗经·鼓钟》 淮,刻在了三千年前的商朝甲骨文上,也流传在我国最早的诗集中。 淮河,不知从何时起便被人们视为河神的居所而加以崇拜,并被尊为四渎之一。 从淮安城穿过的淮河 当人类从茹毛饮血的洪荒时代苏醒,中国大地上的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最先萌生出各具特色的文明,而处于两者过渡带上的淮河流域也几乎在同一时期跨入文明的门槛。 上古时代,黄河流域的炎黄部落结盟,一统中原。黄河文化开始以强势的姿态向南扩张,从那时起,淮河两岸就开始见证文明的碰撞与融合。 再以后,治水有功的大禹王,沿颍水南下,在淮河中游的涂山大会诸侯,中国第一个世袭制王朝——夏王朝确认建立。经历夏、商、周近1800年的融合发展,华夏文明逐渐成型。 鸟瞰涂山▼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空前剧烈,人们开动脑筋,为未来寻找出路。关于治国、处世、修身的各种思想流派竞相绽放,一度出现百家争鸣的宏大气象。 这一时期的思想交锋在淮河流域达到鼎盛,影响最为深远的儒家、法家、道家、墨家学派均创立、兴盛于此,包括先秦七子(孔子、孟子、荀子、墨子、老子、庄子、韩非子)在内的一大批思想家也大多生长于、活动于、成就于此。 淮河流域成为中国古代思想家的摇篮,而滚滚不息的淮河,也成为中国社会和中华文明向前推进的重要引擎。 公元前531年,齐国人晏子渡淮南下,出使楚国。面对楚国人的百般刁难,晏子巧妙应对。 在与楚灵王最后的辩论中,妙语连珠的晏子无意中开启了中国南北差异之争: 《晏子春秋》中他这样说: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演化到今天就是汤圆还是元宵、豆花是甜是咸、用不用搓澡巾等等一系列博大精深的理论。 在古人尚不明确淮河一带是中国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是一月份平均气温0℃等温线、是暖温带和亚热带分界线、是湿润地区和半湿润地区分界线的时候,就已经察觉出淮河南北两面自然风貌与生活习俗上的差异。 直到2400多年后的1908年,出生在淮河北岸的中国现代地理学先驱张相文才首次提出以秦岭—淮河作为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 中国东部南北地理分界线▼ 在信息交互网高度发达的今天,地理分界线的意义已经越来越模糊。南北虽有地貌、风俗的不同,但大家对祖国的热爱都是一样一样的。 不过,也有一个例外。 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我国能源资源供应不足,要在尽可能节约的前提下为城市居民楼集中供暖,参考这一划分,南方人的冬天就这样悲伤地失去了暖气。 两种气候的交界处,也往往是战争最为频繁的区域。 一个很有代表性的例子,就是长城。 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划分出了农耕和游牧两种截然不同的文明,这两大文明水火不容,在长城沿线打了上千年。 而在农耕文明的内部,秦岭-淮河一线也面临同样的困扰。 历史上,中原地区一旦有政权南北对峙的情形发生,大多选择以淮河为界,比如北魏与南齐,大金与南宋。 两岸舟船各背驰,波浪交涉亦难为。只余鸥鹭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初入淮河[南宋]杨万里 长淮咫尺分南北,在刀光剑影的笼罩下,淮河变成了难以逾越的鸿沟。 淮河上的舟船▼ 拍摄于安徽蚌埠(摄影©杨子健) 如果从轩辕黄帝大战蚩尤开始算起,齐鲁长勺之战、宋楚的泓水之战、晋楚城濮之战,楚汉垓下之战,曹袁官渡之战、前秦东晋淝水之战,大明王朝的靖难之战…… 据统计,中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200余次战役,发生在淮河流域的就要占去1/4。除长城一线外,恐怕这是几千年来战乱最频繁的地区了。 夹在长江和黄河之间的淮河流域,水利丰盛,地势又平坦,这里就是一个浑然天成的防备储运体系。而邗沟、鸿沟、汴渠和京杭运河的先后开凿,又使得淮河成为链接长江水系和黄河水系的交通枢纽,无论南下还是北上,这里都是兵家要冲之地。 换个角度讲,淮河流域出枭雄也毫不意外,气候舒适并水土肥沃,原本该是安居乐业的好地方。但淮河层出的不穷水患、连绵不绝的战乱、以及南来北往的文化交融,让这里的民风尤其自由不羁。 很多人看到了南方的婉约,不知其背后实实在在为了生存而努力的人们,拼命的时候也是何等的洒脱无畏。 这种不甘的悲壮,使得淮河两岸的名门大族乃至布衣百姓,往往能在历史的转折点里,揭竿而起,奋勇犯上。 这一长串的名单,差不多就是半部中国战争史(以出场年代排序,不论地位):陈胜、吴广、项羽、刘邦、曹操、刘裕、李昪、黄巢、朱元璋、宋江、张乐行、袁世凯、周恩来…… 南方人口中的北方,北方人口中的南方,淮河两岸的人时常要面对这样的尴尬局面,但是这丝毫没有影响他们对淮河这一地理文化单元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地处南北分界线的淮河,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这里地域辽阔、水土肥厚、气候温润、四季分明,在没有水患和战乱的年代,每一个勤劳人都能靠自己的双手谋得一份殷实的生活。 兴化垛田除了耕种之外,还成了热门旅游目的地 江淮熟,天下足,在农业社会的时代,淮河流域是名副其实的天下之中。 北宋思想家李靓曾这样评价: 当今天下根本在于江淮,天下无江淮不能以足用,江淮无天下自可以为国。 然而,洪水和战争总是在人们猝不及防的时候来临,时不时就要失去家园的人们,在无奈中衍生了另一种如同吉普赛人的生活方式,那就是在流浪中以技艺讨生活。 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天南海北四处奔走的淮河人,始终放不下的是对故土的眷恋。 日落淮河(摄影©杨子健) 如今,人们已无需担忧洪水和战争,但信息化时代的来临,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的转移,使得淮河几乎再度陷入失落,淮河流域亦一度沦为区域经济洼地。 2017年,淮河生态经济带进入国家发展战略。淮河将被建成中国第三条黄金出海水道,淮河流域也将被打造成继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之后的中国第四个经济增长极。 一批现代化城市正在长成,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这片古老的土地还会再度发出闪耀世界的光芒。 蚌埠淮河两岸▼ (摄影©杨子健) 历史的到来和远去,就像河水一样无声又富有生命的张力。 只是淮河包容的故事,更为激烈且惊心动魄。 淮河就像一个孩子一样,从最初的文静纯真,到后来的顽劣不羁,历经世事后终归淡泊,只是淮河用了几千年的时间来轮回这一场成长的洗礼。 人们回忆淮河,也记叙淮河。 因为没有哪一条河能跟淮河一样,当记录这条河的起起落落时,也就差不多写完了整个民族的历史。 …… 文中提到了黄河、长江和长城,地球旅客都曾写下不少笔墨,要了解更多背景知识,请点击下方的文字链接▼ 黄河的另一面 长江如何影响中国 我们都误解了长城 关注地球旅客,好文章不错过! 原创作品,如需转载请联系我们 各平台账号,搜索地球旅客 ⬇ 更多好文点击下方了解更多
淮河流域,中华文明的扉页
淮河,中国南北分界线
烽火硝烟里的淮河
难以舍离的淮河